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傳播時尚中國元素,呈現(xiàn)國風(fēng)精髓精華,匯聚古風(fēng)圖片素材大全

[設(shè)為首頁] [加入收藏] [手機站] [道教圖片大全]

當(dāng)前位置 首頁道教

玄門道教:從道化萬物看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

時間:2019-07-15    來源:古風(fēng)家    編輯:木子    閱讀:次    手機瀏覽

《道德經(jīng)》第四十二章中說“道生一 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,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并非簡簡單單的數(shù)字那么簡單,它包含有我們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社會觀。老子的宇宙生成論(也就是世界觀),所講的“一”、“二”、“三”,乃是指“道”創(chuàng)生萬物的過程。人生觀和社會觀主要說的是待人的態(tài)度與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處世的方式。小編為您帶來玄門道教:從道化萬物看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。

玄門道教:從道化萬物看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

“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”,雖然僅僅是老子強名的一字,但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我們的信仰,它還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至高點,代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核心。它是自然,萬物。它無所不包,無所不含。乃至于我們的一舉一動,一言一行都是道的演化與過程,就比如說今天我在這講經(jīng),我從來沒想過會在這講經(jīng),在幾個月之前甚至我都沒想到我會來太清宮常住,其實這都是道的演化。道生一,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的過程,道在這里就是最初的“無”,就如經(jīng)文中所說的“無無有無,有有無有”、“非有為有,非無為無”很是玄妙,卻又那么的簡單。它指的就是天地未分之前的狀態(tài),也是現(xiàn)如今的狀態(tài)。虛虛實實,真真假假亦是人類在待人處世的態(tài)度與方式。人類在不斷的試圖找到其中的平衡點,只有找到這個平衡點,那這個社會的和諧也就達到了。也只有這獨一無二的道才可以代表。我們所悟的那個道就是這個道,那么我們接下來說“一”。

在人類文化中,“一”被賦予了萬物之始的意義,惟初太始。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從“道為一”概念的數(shù)字來說,道是絕對無偶的。從宇宙觀來說,一是太極,也就是“有”,是道的另一種狀態(tài),太極包含陰陽二氣,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(tài)。當(dāng)時是一種混混沌沌的感覺??此苹靵y卻又平衡。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“混而為一”的。最早記錄于《管子》心術(shù)下“能專乎?能一乎?”月牙山人的《中華心法》中說:“一指專精。一者,謂專精也,用心一也,專于一境也。謂之不偏、不散、不雜、獨不變也,道之用也。故君子執(zhí)一而不失,人能一則心純正,其氣專精也。人貴取其一,至精、至專、至純,大道成矣。”此自然界生產(chǎn)力之不二法則。人也一樣一定要做到心中如一的狀態(tài),只有如此才可心生正氣,不偏不倚,如此便是和諧的基礎(chǔ)。一亦是指的圓滿之意,心中圓滿無有污垢,也就沒有負能量?!短浇?jīng)·修一卻邪法》:“夫一者,乃道之根也,氣之始也,命之所系屬,眾心之主也。”認為“一”同“道”一樣,是天、地、人萬物的根本。東晉葛洪著《抱樸子·地真》又進一步解釋:“一能成陰生陽,轉(zhuǎn)步寒暑。春得一以發(fā),夏得一以長,秋得一以收,冬得一以藏。其大,不可以六合階;其小,不可以毫芒比也。”既然“一”與“道”同,故修道者必須修“抱一”或“守一”之法。抱一之法,源出《道德經(jīng)·十章》:“載營魄抱一。”《五符經(jīng)》:“知一者無一不知也,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。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。”認為人身藏魂魄神,只有魂魄相合、神形相依,才能長生。故修道者必須無視無聽,守持神魂,不使其為聲色財貨所累遷,即“守一”。《太平經(jīng)·守一明之法》說:“守一明之法,長壽之根也。”并具體講述了多種守一之法?!侗阕?middot;地真》中專言守一,稱“人能守一,一亦守人”,守一有成者,“白刃無所措其銳,百害無所容其兇,居敗能成,在危獨安也”。道教經(jīng)典中,又將“守一”之法分為“守真一”與“守玄一”。是道教視“一”和“道”、“玄”相通的結(jié)果。若能守一,萬事可期。

一生二,也就是太極生兩儀。剛才我們說了太極包含陰陽二氣,但是卻很混亂,沒有明確的界限。而在這個時期,它卻分開了。中國當(dāng)代著名哲學(xué)家、教育家 馮友蘭說:“老子書說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’。這里說的有三種氣:沖氣、陰氣、陽氣。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, 陰陽是二”。一之前我已經(jīng)講過了,現(xiàn)在來說二,二指陰氣、陽氣。“道”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。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(tǒng)一體即是“道”。因此,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“一”中。二,地之?dāng)?shù)也。易曰。天一地二。惟初大始。道立於一。有一而後有二。元氣初分。輕淸陽為天。重濁陰為地。陰陽,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(guī)律,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,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。中國古代哲學(xué)家認為:(陰陽)“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”(宋代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),萬物的化生源于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,這一哲學(xué)思想始自先秦諸家,如《荀子·禮記》說:“天地和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。”又說:“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”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,其中的“合”、“接”、“感應(yīng)”等都具有相互作用,相互影響之意。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。

玄門道教:從道化萬物看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

在宇宙自然界,事物的形成規(guī)律亦確是如此。天之陽氣下降,地之陰氣上升,陰陽二氣交感,化生出萬物,并形成雨霧、雷電、雨露、陽光、空氣,相互交感,生命體方得以產(chǎn)生。所以,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,就沒有自然界,就沒有生命??梢姡庩柦桓杏?是生命活動產(chǎn)生的基本條件。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(xiàn)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,如上與下、天與地、動與靜、升與降等等,其中上屬陽、下屬 陰,天為陽、地為陰,動為陽、靜為陰,升屬陽、降屬陰。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,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。如上為陽、下為陰,而沒有 上也就無所謂下;熱為陽、冷為陰,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。所以可以說,陽依存于陰,陰依存于陽,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,這就是陰陽互感。雖相依卻也分清,但是很多人有些時候是分不清,那就會混亂,混亂之后就有了爭斗,和諧便不存。只有正確分清,認清。在相互結(jié)合才可相互依存。天地也是如此,天地就是“二”。天氣下降、地氣蒸騰,二氣相合,其結(jié)果就是人的誕生。人就是“三”。

二生三就是說,有了陰陽,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。三,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(chǎn)生的第三者,進而生成萬物。“三”也包含萬物生靈,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,是它們的總代表。因此接下來我就將三與萬物放在一起講,隨后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,保持種群和數(shù)量的平衡。說到三我們就會想到三才,三才:指天、地、人。語出《易傳·系辭下》:“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。六者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”《三字經(jīng)》:“三才者,天地人。三光者,日月星。”。《易經(jīng).說卦》:“是以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;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;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;兼三才而兩之,故《易》六畫而成卦”。大意是構(gòu)成天、地、人的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,而卦是《周易》中象征自然現(xiàn)象和人事變化的一系列符號,以陽爻、陰爻相配合而成,三個爻組成一個卦。“兼三才而兩之”成卦,即這個意思。三才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可謂源遠流長。如盤古開天辟地的創(chuàng)世神話,其實表現(xiàn)的就是天、地、人三才思想,那時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。其他古老的神話,也包含著三才思想,如共工怒觸不周山,天柱折,地維絕,天傾西北,地覆東南,自此天道左行,地道右遷,人道尚中。這是三才思想的升華,但是,還只停留在天、地、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。到了《易經(jīng)》的時代,人們終于發(fā)現(xiàn):人可以向天、地學(xué)習(xí),人道可以與天道、地道會通,通過法天正己、尊時守位、知常明變,以開物成務(wù),建功立業(yè),改變命運,成就了“三才之道”的偉大學(xué)說。所謂“三才之道”就是高揚人道旗幟,人與自然休戚與共、和諧發(fā)展之道。“三才之道”影響深遠。

老子的“三生萬物”思想,實質(zhì)就是三才生萬物的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之道思想。這個思想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,貫穿于中華民族的人倫日用之中,牢固地培育了中華民族樂于與天地合一、與自然和諧的精神,對天地與自然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。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,對于今后改進、調(diào)整、理順、整合、協(xié)調(diào)人與天地即自然環(huán)境的平衡和諧發(fā)展的關(guān)系,以及人與社會、人心與人身的平衡和諧發(fā)展的關(guān)系(即使生態(tài)、世態(tài)、心態(tài)的三態(tài)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(fā)展),對樹立和落實科學(xué)發(fā)展觀,對實現(xiàn)世界和平發(fā)展,對創(chuàng)造人類更美好的明天,必將具有巨大的啟迪。明朝王守仁在《<大學(xué)>問》中說:“大人者,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。”因此人與萬物,天地和諧,天人合一就是整個大道與自然。

反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