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里,炭爐上水汽氤氳,沸水燙過的紫砂壺發(fā)著光,爸爸指了指藤桌上的鐵罐,示意我打開。
“嘭”的一聲。
嶗山的香氣噴薄,爸爸親手焙制出的茶香散了又聚;嶗山的月光像涼水一樣傾瀉,把我們當做茶具洗了又洗。
烹茶是絕對講究的,用茶則(取茶的專用工具)取茶,先聞茶香,再置入壺中。水一定要是活的山泉水,水溫80-85℃,注入,手法必須輕緩,避免熱水直接打在茶葉上。
我還在努力跟上那雙分毫不差的手,手里的茶杯卻已經(jīng)注滿了黃綠明亮清香的茶湯。
品完茶,茶人才會張嘴說話。爸爸將茶具盡數(shù)收進小木箱,塞進了我的行李。他說的話沒頭沒尾:明如你懂嗎,茶喝的不是茶,是道。
18歲的我不懂,只帶好茶具離了家,從此往后,在任何地方泡過的茶,都能喝出爸爸親手炮制的滋味。
我是匡明如,曉陽春茶的新一代“掌門人”,今年25歲,終于回了家。
7年前,他的白發(fā)還不敢這么肆意生長,7年后,爸爸的頭發(fā)變得花白,爸爸的茶還一如往年。
爸爸總說,中國人臉皮子薄,是不好意思將什么技藝學問稱作“道”的。日本花有花道,劍有劍道,而在中國,我們稱之為花藝和劍術(shù)。
除了茶,茶是有道的。
可究竟是什么,卻總不愿說得清楚。
這玄乎的東西引著30年前的那青年,不理會所有人的好言相勸,丟掉了手里大把來錢的建材事業(yè)。
別的茶商都是直接從茶農(nóng)手里收,而他卻執(zhí)意站在嶗山的腳下,埋下了一棵茶樹的種子。
那一棵茶樹生的葉子,被爸爸調(diào)制出了千變?nèi)f化的曉陽春茶。
曉陽春茶誕生在嶗山,產(chǎn)自海拔570米的私有茶園,世園會贊助商,贊助郭川駕著青島號大帆船,帶著曉陽春茶葉,從青島出發(fā)路經(jīng)索馬里到達歐洲。
曉陽春茶,是爸爸從種茶樹到炒茶葉,一手做起來的純正嶗山茶品牌。
你一定知道西湖龍井、安溪鐵觀音、祁門紅茶...卻不知這嶗山不止有道士,還有茶。
其實愛茶的人,都知道嶗山茶名貴。
以往很難買到嶗山茶,因為產(chǎn)量少,茶農(nóng)在當季賣給本地人后,不剩多少可以放到市面上。
南方的茶也好,漂亮,清新,是薄皮細肉的姑娘,可架不住熱水沖上兩三遍,就化了。
而嶗山茶,依山傍海而生,莖葉厚實,像帶著點粗糲的北方丫頭,泡上再久也不覺得澀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