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傳播時尚中國元素,呈現(xiàn)國風精髓精華,匯聚中國風圖片素材大全

[設(shè)為首頁] [加入收藏] [手機站] [陶瓷圖片大全]

當前位置 首頁手作陶瓷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時間:2019-07-15 來源:古風家 編輯:花未央 閱讀:手機瀏覽

  如果說“黑如漆、薄如紙”的細泥黑陶,是在訴說著黃河流域悠遠濃厚的漢文化內(nèi)涵,那么尼西黑陶則將“物”的質(zhì)素與拙樸,掩映在了上千年的尼西藏文化之中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尼西黑陶介紹

  尼西,在藏語中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,是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的一個藏族鄉(xiāng)村,也是舊時茶馬古道的必經(jīng)之路,在這里一直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,民間的制陶工藝已世代相傳近千年,作為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的“尼西黑陶”燒制技藝,也以其卓然質(zhì)樸之風在中國黑陶藝術(shù)中獨具一格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尼西地區(qū)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,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欽永芝、納古、石底,香格里拉縣尼西等地發(fā)掘300余座石棺墓葬,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隨葬品。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鑒耳陶罐,與尼西湯堆村現(xiàn)今燒制的黑陶罐無論是從制作工藝、器型、質(zhì)地等都具有眾多的相似處,說明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迪慶的先民們就已經(jīng)熟練掌握了黑陶制作燒造的技藝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形態(tài)各異的尼西黑陶
        也許正因其“返璞歸真”的氣質(zhì)可以逾越時間的脊梁,在千百年后的今天,尼西黑陶依舊在臧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  尼西鄉(xiāng)湯堆村是藏族黑陶的發(fā)源地,這里的手工藝人一直傳承著傳統(tǒng)的藏式制陶技藝。從香格里拉縣城乘車沿盤山公路前行十幾分鐘,便可抵達風景如畫的湯堆村。金燦燦的向日葵在農(nóng)田中綻放,星星點點的農(nóng)舍點綴其間,四周群山環(huán)繞,霧氣彌漫??胺Q制陶大師級的老工匠孫諾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,便安在此地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湯堆村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孫諾七從11歲開始學習制陶,至今已55年

  走進孫諾七林的家門,迎面就可見到木地板上放置了成排的陶器泥胚。年逾花甲的孫諾七林和兒子席地而坐,正在面前一方長木板上敲打泥片。陽光從狹小的窗口照進來,孫老師每日就著這方光線,拍打拿捏手中的泥土,制作出一件件造型樸拙的陶器。備料、塑形、雕花、陰干、燒制……春夏秋冬,日日如此,至今已經(jīng)整整55年。

  對于制陶來說,用土決不能馬虎,每年2、3月份,湯堆村的制陶工匠們便會去2公里外的土陶山上取土,將這里特有的紅土與白土進行混合,再將其敲碎并反復篩選,至粉末狀細土,便裝袋保存,供全年使用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制陶工具

 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藝千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。制陶工匠們從不使用現(xiàn)代技術(shù),僅僅是一套自制的木頭工具、一方木案,和幾片木板底座,就是他們所有的生產(chǎn)工具。黑陶制品都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,就算是圓形器皿,也不借助電動轉(zhuǎn)輪,全憑匠人的手、眼與經(jīng)驗。孫諾七林的制陶手藝是跟爺爺學的,他的家族有至少七代制陶史。如今,孫諾七林的大兒子、二兒子,一個女婿,還有一個孫子,都在從事制陶手藝。

14條黑陶制作步驟

  1、捏胚前,要把泥土摻適量沙子,和水成團,分成小塊后,用頭部扁平的工具拍打成泥片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2、拍打和修飾泥胚的木制工具全部由工匠自己制作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3、孫諾七林準備做酥油壺。把泥片敲打成長條,準備圍成壺身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拍打和修飾泥胚均采用木制工具,這樣在拍打壺身塑形時,其力度才剛好可以使泥土變成想要的形狀,同時又不會開裂。在整個制陶過程中涉及到木拍、木刮、木墊、木榔頭等木制工具,這些工具全部都由工匠自己制作,材質(zhì)一般選用樹瘤等樹干上的堅硬部分。

  由于工具相對簡單,黑陶制作工序又較為繁多,所以對工匠的技藝要求就十分高。首先需要用木拍把陶泥拍打成條狀,用手捏制成器具的大體輪廓,再磨光、裝飾,陰干后進行燒陶。至于土陶的顏色,孫諾七林說是用松柴燒,蓋上鋸木灰就成了黑色,不蓋則是紅色的。

  4、用木制工具拍打壺身塑型,力度剛好可以使泥土變成想要的形狀,同時不會開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5、進過一番拍打,壺身已經(jīng)初具雛形,再捏出尖尖的口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6、形狀修飾完畢,像一對小鞋子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其燒制方式也很原始,并不搭建窯爐,而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,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,把曬干的泥胚放進火里,燒30~40分鐘,燒到器皿像鍛造的鋼鐵一樣通紅,就“燒熟”了。陶器從火中取出后,馬上被鋸末和炭灰覆蓋,就變?yōu)榫哂邢笳餍缘暮谏?。與烹飪一樣,燒制黑陶“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。”

  當一切工序完成后,再用臧家酸奶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體洗凈陶器內(nèi)部,去除有害物質(zhì),黑陶成品就誕生了。制成的尼西黑陶通體發(fā)亮,耐高溫,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常器皿。

  7、安裝把手,用鹿皮巾蘸水擦拭壺身,使外壁光滑,同時隔著鹿皮捏出花紋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8、陶胚大功告成,孫浩七林用刷子給壺身涂一層水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9、陶胚拿至戶外曬干,壺底裹上塑料膜,防止陶器變形開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常見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、炭火盆、藏八寶(一種掛在墻上的裝飾品)、鴿子壺(鴿子形狀的擺設(shè))等,而最廣為人知的,則是形狀扁圓的黑陶鍋,這跟尼西當?shù)胤浅S忻囊坏啦擞嘘P(guān),那就是“土鍋燉雞”。尼西的土雞身材袖珍、味道鮮美,而燉雞所用的鍋,必須是黑陶,因其烹飪出的食物有著現(xiàn)代炊具所無法提供的地道的“泥土芬芳”。

  10、拉茸正在做的是“組合八寶”,把八種圖案合為一體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11、“組合八寶”的成品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12、孫諾七林的大兒子拉桑恩主在做燉雞用的土鍋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13、孫諾七林的孫子拉桑七品已經(jīng)學習做陶一年,制陶工藝后繼有人了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14、做好的陶胚放在火塘周圍烘干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正因為黑陶與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,所以以孫諾七林為代表的制陶藝人才得以祖祖輩輩以此為生?,F(xiàn)在孫諾七林主要接成批的訂單,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元以上。其實制陶已經(jīng)成為整個湯堆村重要的收入來源,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會制陶,其中許多人都是孫諾七林的徒弟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尼西制陶人

  尼西黑陶的魅力還不僅限于本地,孫諾七林家制作的黑陶產(chǎn)品遠銷美國、日本、瑞士和印度,其中訂貨最多的是臺灣客商。盡管如此,他依然以銷售給附近的藏民為主,因為他并不熱衷于生產(chǎn)工藝品,或是城里人使用的花瓶,煙灰缸一類的產(chǎn)品。不管外人把他的黑陶制品當成怎樣的藝術(shù)品而稱贊,他也只是將定價非常便宜的黑陶器皿依尋著古老的土法,以簡潔粗獷的形制繼續(xù)地傳承著。

尼西黑陶:拿捏兩千余年的質(zhì)樸藝術(shù)

  烘烤

  泥土、水、匠人的手和心,在火的烘烤下成為一件件臧家人的日常器皿,酥油茶的芬芳、土鍋燉雞的噴香還有藏族人的質(zhì)樸,都藉由這一件件樸拙之“物”,代代相傳而來,亦將世世傳承下去。

TAG標簽: 尼西黑陶 黑陶
反饋